第237章 循路而來(1 / 1)
正在杜中宵和韓絳聊着這幾年見聞的時候,吏人來報,舒州通判王安石前來拜見。
與韓絳對視一眼,杜中宵道:「卻是好巧,你們兩人像商量好一樣,今天一起來了。」
一起出了衙門,見到王安石帶了幾個隨從站在門前,忙上前行禮問候。
敘禮罷,韓絳對王安石道:「介甫為舒州通判,緣何今日到樊城來?」
王安石拱手:「前些日子狄太尉南下征討嶺南儂智高,本州要支援糧草,送到襄州,由發運司運往江陵府。我今日正是押運糧草,到了襄州之後自有吏人交接,過河來拜訪待曉。子華緣何在這裏?」
韓絳道:「待曉在京西路數年,即將離任,我是來接提舉常平的。」
杜中宵道:「介甫遠來,我們入衙門說話,一會擺酒為你們接風。」
韓絳道:「久聞襄州這裏是水陸碼頭,交通要道,菜色不比京城差了,今日我們二人口福。」
把王安石迎到客廳,問過路上辛苦,杜中宵道:「淮南路各州,糧草還要官員押運?京西路現在都有專人搬運,百姓只送到縣裏,縣裏送州,州送指定官倉,都有專門的官吏,為搬輸法。」
王安石道:「我自然知曉,只是淮南路沒有施行。恰巧待曉在這裏為官,我順便前來。」
按說狄青大軍出征,軍需供應的是荊湖兩路。現在通了火車,周邊幾路也提供,由發運司統一調度運到江陵,之後才由隨軍轉運使接管。舒州位於長江岸邊,也是提供糧草的州。若是走水路,那裏應該自鄂州到江陵府,運到襄州來,是為了便於發運司通過鐵路調度。
看看天色不早,杜中宵道:「自當日授官之後,我們難得聚在一起,今日暢飲一番。這處常平司衙門是營田務衙門的人分來,飯菜帶些鄉土草莽氣,我們出去用些酒菜。我熟識的臨河的一家酒樓,雖然不十分大,但餐具潔淨,菜色精緻,賣有上好的竹葉清,便去那裏好了。」
王安石和韓絳自無異議,到後衙收拾,換了便服,與杜中宵一起出了衙門。
走過熱鬧的街市,到了漢水邊,漸漸變得幽靜起來。河邊的一株大樹下,高高挑着一個酒望子,上面寫着「江邊酒家」四個字。離開路邊不遠,一幢小樓建在江邊,顯得分外清幽。
韓絳道:「此處不錯,鬧中取靜,是處聚飲的好去處。」
到了酒樓前,早有小廝過來,引着三人到了二樓臨江的小閣子裏。遞過菜單,小廝靜立一旁。
杜中宵點了一份清蒸鱖魚,幾個精美小菜,便把菜單遞給韓絳和王安石。
韓絳道:「在京城的時候,常聽襄州這裏產的好河鮮。到了冬天,不知多少魚蝦運到京城去,和這裏運過去的水果瓜菜,成了京城一景。」一邊說着,一邊照着自己的口味,點些魚蝦。
王安石道:「我在舒州的時候,吃過一味魚片湯,說是從襄州這裏學去的。那主人說自己技藝學得不太好,遠不如本地所制。今日既然到了,便點一味魚片湯好了。」
真正奢華的菜,往往工藝複雜,炒菜不多,是富商們所喜歡的。文人們不同,吃講究意境,要求原汁原味,簡單清爽。以前這些產魚的地方,出名的是魚鱠,也就是後世說的魚生。新鮮的有,也有生切之後醃製的,是江南上品菜餚。杜中宵的習慣,不喜歡這種食物,更喜歡展現廚藝的清炒小菜。官員影響到地方,襄州一帶的菜餚以清淡為主。軍中所常吃的燒、烤、炸、煮類的菜系,流行於碼頭下層,類似於後世所說的江湖菜。富商們喜歡的工藝繁複,用料珍路,山珍海味為主的又是另一種菜系。杜中宵因為身份關係,都能吃得慣,不過一個人的時候,更加喜歡這種清雅恬淡的感覺。
酒菜上來,三人一邊飲酒,一邊說些閒話。自慶曆二年登第,三人天各一方,至今已經十年,其間只有幾次偶然見面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彩經歷,無數的故事。
說完過去,說到未來,三人很有默契地避過現在的朝政不談。當年進士,韓絳第三名,王安石是本來的狀元,因為皇帝不喜那句「孺子其朋」,降至第四,杜中宵名次就排不上了。不過到了今天,杜中宵官職高高在上,差遣轉運判官兼營田和提舉常平幾年做下來,已經遠遠走在了前面。
韓絳和王安石對此並沒有芥蒂,只是說起來,總有些談不到一起去,便都避開。韓絳接替杜中宵提舉京西路常平一職,明顯已經走在了他的路上。王安石則一直覺得自己歷練不夠,政治和思想上有許多困惑解不開,寧願在地方為官,一步一步踏實地走,不追求升遷。這一兩年,先是文彥博,後是歐陽修,都曾舉薦王安石入京,或為館職,或做朝廷官員,都被王安石拒絕了。
很多時候杜中宵都佩服王安石,不是他的態度,而是他的自信。一次次拒絕升官的機會,不是他不想升官,而是有自信,終有一天將執天下大權,做前所未有的事業。對於政治,他有自己的看法,對於官場,他有自己的規劃。覺得自己未到那一步,寧願在地方多待幾年。
飲一杯酒,王安石道:「自淮南路設常平司以來,副使分司廬州,着意學待曉在京西路所為。舒州大州,兼管蘄州和無為軍營田。常平司管下,州城和治下各縣均開設商場。待曉在京西路所為,現在淮南路都學來,一一都要做上一遍。這幾個月,又有意學這裏發常平司錢引,遍設儲蓄所。王知州看重,命我做這些事情。此次前來,正要向待曉請教。」
杜中宵道:「正好,這幾日我正把這幾年你說的事務,一一條列整理,以供朝廷參考。那便在樊城多待幾天,我們一起做這件事,豈不正好?」
舒州知州王琪,是杜中宵等人的同年,慶曆二年的榜眼王珪的從兄。有這一層關係,對王安石着意栽培,很是看重。州中主要政務,一向都是王安石打理。
杜中宵在京西路的成功,朝廷有意推廣,到淮南路提舉常平的是李參。李參恩蔭出身,本人長於吏事,曾任轉運使,依資序不該再任常平司這樣的路級監司,可見朝廷對此事的重視。此時的政區,在長江中下游是劃江而治,淮南路治江北,江南路和兩浙路治江南。淮南路治下都是開發成熟的地區,是此時天下發達的地方,又有水運之利,條件並不比京西路差,人口還更加稠密。
李參眼裏,營田務顯然不只是開發閒田,還兼有貫徹朝廷意志,打擊地方豪強的作用,所以也照搬了過去。常平司更是一模一樣,杜中宵在京西路做的事情,他挨樣在淮南路做一遍。李參提舉常平官衙設楚州,在廬州分司,管淮南西路,舒州正在治下。
依李參的佈置,常平司事務由本州通判兼掌,王琪又把營田務也交給了王安石。現在王安石在舒州做的事情,正是杜中宵前些年在京西路做的。不過杜中宵是路,王安石則是一州。
第237章 循路而來